新冠疫情下品牌營銷的“危”與“機”
新冠疫情時刻牽動著14億國人的心,但面臨挑戰的遠不止疫情。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公共場所已接近停滯。閉門不出的人們并非無所事事,擔心疫情的同時早已開啟線上辦公。這一場疫情,考驗的不止是個人的免疫力,還有國家和企業的免疫力。
特殊時期,人們的神經空前緊繃,任何行為都有可能在網上被無限放大,這也是不少企業不愿放過的機會。有的企業捐錢、贈物資、送福利,企業形象與美譽度直升,也有企業營銷用力過猛適得其反,招來網民一片聲討。在這一場戰“疫”面前,品牌營銷做還是不做?又該如何做呢?我們可以從歐賽斯方法論中關于營銷的定義開始尋找答案。
首先,認清營銷的本質:營銷的本質,在于創造價值和滿足需求。
它是一個工具,一種手段,營銷是為了讓企業在當下以至未來,更好的活下去,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受疫情影響,人們出行減少,但14億人口的消費需求仍在。好的營銷可以將產品價值與用戶需求相連接,完成良性的商業流通。
所以疫情當下,品牌營銷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短期影響較大,服務行業加速轉型“自救”
根據專家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判斷,疫情短期影響較大,服務行業成為“重災區”。
餐飲、旅游、電影、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沖擊最大。2019年春節檔票房58.59億,2020年春節檔顆粒無收。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050億元,2020年同期受損嚴重。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139億元,2020年同期銳減。
簡單估算,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假設腰斬)+旅游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萬億的4.6%,這還不包括其他行業。
——恒大研究院《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在疫情導致到店客流大幅減少的情況下,線下傳統行業無疑是受沖擊最大。在這段時間應加速調整業務比例,提升線上業務戰斗能力,配合品牌營銷來宣傳線上產品。進而在面對線下收入減少與人物力成本的雙重壓力下,減少虧損,及時“自救”。
以餐飲行業為例,人總是要吃飯的,加大外賣業務比例已成為行業共識,但僅指望外賣業務一欄狂瀾也不太現實。還能做什么?無人機送飯?賣菜譜?提供半成品配餐?短視頻內容輸出?
這時,就需要挖掘自身的品牌價值,當下你能給大家提供什么價值,人們又需要什么價值呢?只要這個鏈條對接上了,“自救”就有法子了。
二、長期影響有限,高需業態把握“機遇”
回顧03年SARS不難看出,本次疫情反應更快,力度更大,經驗也更豐富。有專家指出疫情對短期經濟有所沖擊,但對長期經濟影響不大。同時,面對疫情來襲人們開始“宅”居生活,也使得一些行業受益。
1、健康養生、醫療及保險行業持續收益
新冠疫情屬于突發事件,而遭遇突發事件能改變人的認知。
即使疫情過后,留給人們的傷痛和恐懼也難以消除的,人們將更加關注健康養生、醫療及保險內容,并且增加在這些領域的投入。正如終南山院士所講:“最大的成功是健康地活著!”
2、短視頻,游戲,線上教育,知識付費等線上項目,迎來空前發展機遇
疫情期間對線下娛樂的限制,促進了用戶在線上的內容消費。如短視頻、游戲、線上教育、知識付費等線上文娛產業也在春節期間迎來發展機遇。
如一些教育行業可選擇贈課方法,向全國疫區不能正常開學的學生提供免費線上課,一方面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一方面推廣自身品牌和產品。
3、電商平臺社交潛力進一步被激發
人們出行受到了疫情的限制,注意力轉移到手機和電腦屏幕上,各種具有情感連接功能的社交營銷開始大放異彩。企業紛紛發起“從線上找彌補”策略,發力電商營銷,直播便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4、遠程辦公行業迎來大爆發
疫情讓“遠程辦公”這一模式真正落地,最明顯的便是A股市場,新年開盤第一天,除醫藥行業外,多數企業處于低迷狀態,而在線辦公企業卻逆襲上揚。
而在線辦公企業是如何做的呢?
為了抗擊疫情,騰訊會議、三五互聯、阿里釘釘、華為WeLink、蘇寧豆芽等多家遠程辦公產品免費開放。一時間“遠程辦公”成為微博熱門話題。
5、新型異業營銷模式
借助其他領域資源,實現合作共贏,正是異業營銷的優勢所在。
如除夕前一夜賀歲檔電影全面下檔,徐崢的電影《囧媽》果斷擁抱互聯網,選擇在大年初一,于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抖音火山版和歡喜首映在線直播,觀眾可以免費觀看。
拋開劇情好壞不講,毫無疑問《囧媽》在春節收割了一批龐大的網絡流量,賺到的聲量不可估量。
總結
截止今天,新冠疫情仍在繼續,疫情也對各行各業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危機。但是正如中文里的危機二字,是危險與機遇的結合。我們無法知道危險合適結束,但可以努力把握其中的機遇,在特殊的時期做力所能及的事。企業把握疫情中的機遇,從不要錯過這一次難得的品牌營銷時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