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的蛻變和崛起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2019年8月14日早間,李寧發布2019年中期業績:2019年1月-6月,李寧營收增長33%,達到62.55億人民幣,股東應占凈利大漲196%至7.95億,凈利率由5.7%提升至12.7%,毛利率再提升1百分點達到49.7%,經營現金流增長107%至13.66億。
從2018年起,中國就刮起了一陣“國潮風”,國內傳統品牌結合中國元素進行時尚化的設計與表達,在年輕人中廣受歡迎。伴隨著這股風潮,李寧通過塑造“中國李寧”讓品牌起死回生,故宮文創限量產品上線即售罄,天貓聯合老字號品牌塑造了“民族罐”“米其林分子料理店”等消費熱點。
跨國品牌優勢漸失,而國產品牌正在崛起,這并非是偶然。一方面當下消費者對于跨國品牌的態度已經從曾經的盲目崇拜走向了理性,另一方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國產品牌正在擺脫“質差價廉”的固有印象,憑借“好用、好看、價廉加創新”等特點,從智能手機到白色家電,從洗護產品到穿戴品牌、移動支付國產品牌和中國制造正在慢慢回歸成為中國消費者的選擇。
洞察銷售數據背后的消費群體,我們發現,90/00后成為了國潮產品的購買主力,年輕消費者的民族認同感不斷高漲。中美貿易戰對國產手機品牌的封殺,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和購買華為手機;香港暴力事件頻發,消費者在線上線下發聲支持鼓勵;國外大牌辱華,全網共同抵制。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去發現中國品牌,了解中國品牌,購買中國品牌,為中國品牌發聲。
而其中的內在動力,就是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內制造業、科技硬件能力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品質得到了市場驗證和消費者認可。同時,品牌從策略、設計、渠道等方面進行升級,品牌策略更接近市場需求,品牌設計更符合年輕人深埋,產品銷售渠道更加便利,讓更多的年輕消費者準確的對品牌產生認知,對產品達成購買。
所以,現在品牌的塑造,已經不再是單一產品的銷售,更多的是占領消費者心智,達成行業心智品牌,在本土品牌銷售的基礎上,讓消費者更加信任中國制造,營造良好商業氛圍,促進全產業鏈發展,通過對市場的哺育,讓市場成熟,然后讓市場反哺品牌,成為消費市場中的優勢品牌。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品牌”的定義?那就是中國品牌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和生命力。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上愈發自信的中國品牌一定程度上已成為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縮影。未來持續提升中國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向世界輸出中國品牌價值觀和中國文化,亦為中國實行國家品牌戰略的初衷。以后的中國品牌,不僅要用品牌質量說話,更要用品牌價值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