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品牌戰略涌現理論基礎
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經常會提到品牌戰略,要制定品牌戰略,要嚴格執行戰略……可是你想過嗎?即便是那些偉大的公司,也未必是修好一個軌道,按照戰略一步一步走的,甚至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先別忙著笑,偉大的3M公司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戰略規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干啥后干啥。它素以勇于創新,在其近百年歷史中開發出五萬多種高品質產品,世界上有50%的人每天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3M的產品:3MTM、Post-itTM (報事貼)、ScotchgardTM (思高潔)、ScotchTM(思高)、NomadTM (朗美)、ThinsulateTM(新雪麗)等。沒有固定戰略,沒有固定產品線規劃,就這樣靠著不斷創新,3M在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員工總數達到7.5萬人,年銷售額超過160億美元。
戰略學家明茨伯格寫過一本書,叫《戰略歷程》,這本書總結了全球的十大戰略學派: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第一個為波士頓矩陣,就是我們熟知的金牛、瘦狗、問題、明星,通過對市場份額、現金流等財務計算來做出企業對不同產品的投資、放棄、孵化、培育等戰略決策;第二個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邁克爾波特的競爭論,成本領先以及差異化價值。)
還有企業家學派、認知學派、學習學派、權利學派、文化學派、環境學派、結構學派等十個學派。其中第十個結構學派包含了前面9種學派的所有內容,區別在于,結構學派提供了一種調和的可能,把前面9種學派界定了明確的適用背景,比如早期創業就比較適合企業家學派,發展中就比較適用文化學派等等。認為對結構了解的越精細,從中推導出來的準確性就越高。
明茨伯格對于這10種戰略最后的評價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大家都在盲人摸象。目前整體的論調就是說品牌戰略是可以制定出來的。但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從創新發展的角度來看,深刻而有意義的戰略見解從來不是邏輯推導出來的,而是涌現的結果,多個腦袋自由激蕩所帶來的涌現的結果。戰略研討會的價值就在于它設計了一個安全的結構化的平臺,來支持”涌現“的發生。
這種涌現的發生需要以下條件:
1,參加者對業務本身有足夠的浸潤,這說明了調查分析與占有第一手信息的重要性。
2,安全的氛圍。揭示問題的人常常是不受歡迎的,消除這種情緒上的干擾,涌現才會發生。
3,結構化引導以加速涌現的發生。比如頭腦風暴,就是一種結構化的引導工具。
長時間浸潤在業務里的一群人,各自擁有對業務的本質的理解的一塊拼圖,在外部引導師的結構化提問下,突然涌現出來整體圖像,這就是品牌戰略研討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