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平面設計和中英字體更配喲!
我們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會接觸中西文字體搭配的問題,因此在撰寫本文章時,相較于字體設計,歐賽斯更希望介紹下關于如何在平面設計中進行中西文字體搭配的問題。
【中文字體四大類:黑、宋、圓、書法;拉丁字體三大類:襯線、無襯線、花式】
常用的中文字體主要可分成四大類:黑體、宋體、圓體、書法字,拉丁語系則分成襯線、無襯線、花式字。初學入門,只要先掌握這些字體的主要特征來做搭配,版面看起來就會很好!相對于中文,西文字體反倒是需要本土設計師花更多時間了解的,所以這里先簡要介紹下拉丁字體!
【襯線字體:從書籍中來,為閱讀而生】
這類字體發展的時間最早,是手寫字的延伸變化,筆差(橫畫與豎畫的粗細差距)大,具強烈的人文色彩。襯線是摹擬寫字工具移動的痕跡,于基線的視覺串連后,可以構成水平的視覺導引,閱讀的舒適度很高,適用于文字量大的書籍設計,或者較具深度的文章內容;遇到較長的欄寬、容納字數較多時,也能保有適讀性。這類字體與漢字宋體的設計發展與表現類似,所以一般情況下適合與漢字的宋體搭配。
【無襯線字體:簡潔現代范兒】
無襯線字體其實也有很長的歷史,但直到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發展之際,才開始受到注目與重用。無襯線字體基線不如襯線字體穩定,閱讀的舒適度也略次,但因構造簡潔、筆差小,較理性,適合拿來作為標題字或導引標示,如果用于正文中,適用于文體較為輕松、風格較現代感,或是文字篇幅較短、欄寬較窄的情況。這類字體通常會與漢字的黑體共享。
近期使用頻率很高的圓體字體,同樣是筆差小、沒有襯線,與一般無襯線字體的原理一致或類似,所以也被歸在這一類。但圓頭的筆觸收尾呈現的調性較輕松、友善、非正式,與一般平頭的無襯線字體的理性態度差異頗大,適合用于軟性的內容或是數位載體,也可以與漢字圓體搭配。
【花式字體:模仿手寫效果,“花樣”繁多】
嚴格說來,這類花式字體應該不算是字體,而是手寫字或書法格式化后的體現,與斜體字「刻劃」的概念不同。因為是摹仿手寫字的風格,所以筆畫變化多、造型花俏,最多只能用于標題、發展標準字或凸顯個人色彩的裝飾,不適合作為長篇編排,也不容易與漢字搭配,頂多應用于引言或詩文,或是以裝飾圖形的概念存在。
【哥特體:源自哥特風格建筑,莊重美學典范】
哥特體是歐洲出現的第一種字體,呼應哥特式建筑而生,最經典的設計就是古騰堡圣經的字體。因為具有特殊的時空背景及外型,除非是客制化的設計,否則很難跟中文搭配使用,但仍然是值得注意的一類字體。
【中文英文字體搭配設計,首先是風格的融合】
初步掌握拉丁字體的風格后,就可以試著來與中文搭配看看了。
專業的字體搭配要注意的細節非常復雜,包括風格、字體結構的特征(如中宮與重心的配置)、字體的歷史感、數字與標點如何并置等,是設計能力的嚴峻考驗。如「徐冰回顧展」采用后現代主義的襯線字體Proforma與中文宋體搭配,而《公民不服從》的封面設計,則是從「政治」概念著手,采用俄國構成主義的視覺元素,以幾何風格的現代主義字體Futura與中文的黑體搭配,作為標題字。每個設計師都必須在不斷嘗試、累積經驗之后,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字體集。
【跨語言字體設計,造型最重要】
這一部分我們以常用漢字與拉丁字元為例,了解它們的結構理念,以及因時代而發展出的不同特色,進一步說明實際搭配應用。日常生活中總能看見跨語言字體的搭配,例如車站內的指示牌、百貨公司的顧客需知、產品包裝等。無論是中西(或數字)語合并,以中文為主,西文為輔;或是中西語對照。兩種語言地位平行都頗為常見;把字放在一塊不是難事,但如何搭配,呈現終極目標─和諧,絕對是一門得好好思考的學問。而了解字體「結構」與字體的「時代演變」,是我們最重要的第一步。
【從結構看中西字體搭配原則】
筆觸、筆畫造型/粗細反差、字腔大小、長寬比例,都是影響融合度的條件,下面是幾個挑選字體時需要特別關注的重點:
1、大/小寫高度反差。中文為高度整齊的方塊字,與拉丁字元具有大、小寫高度變化有所不同。選擇拉丁字體的第一個原則:盡量以「大、小寫反差小」、「降部較短」的字體為佳。
2、字元結構骨架與中宮。字元結構是字的骨架,中宮則為字的留白空間。留白空間大,疏密度較松,較小便反之,也影響文字灰度差異。一般而言,灰度愈均勻、平整度愈高,越適合閱讀,忽重忽輕的灰度變化容易分散閱讀注意力。除了注重個別字元表現外,重要的是,更要考慮量化后的整體表現。如下圖所示,大中宮漢字不見得適用搭配大內白西文字,極可能成了拉丁字主導畫面。設計者在選擇上需多面考察。
3、筆畫造型。跨語系字體搭配的筆畫設計考察有二:一是字體同質性。二是字體時代風格與細部筆畫特征。基礎搭配方式可參考字形搭配基礎方法。若較專業、進階,則需討論到筆畫造型的獨特設計。
4、數字與標點符號。數字,選擇字體時最好先檢查字體家族是否有相對應的數字格式。
標點符號,挑選中西字體配對時,盡量以兩者標符設計越接近越好。
【從時代演變理解字體風格】
中文除了黑宋圓體等基本字體以外,適合長篇閱讀的字體選擇不多,利用不同的西文字體作搭配,可以增加視覺的表情變化。下列介紹的幾個重要的關鍵時期,由書寫到繪制的發展,與所經歷的政治、文化藝術與科技緊密相扣。
銘文與手抄體。目前最早被記錄保存的歐州文字是于希臘發現的銘文,后才發展為我們熟知的羅馬正體。應用于宗教用途的手抄體,偏窄的書寫體,與姿態正式的大寫形成基本配套。
15 – 19世紀文藝復興:14–15世紀,始于意大利的設計,利用「字體」來詮釋人文溫度的「書寫」。
新古典主義:理性主義的表現,整體風格精美。逐漸淡化書寫。
19 世紀 – 近代幾何現代主義:如數學測量般,所有線條幾乎皆以幾何造型構成。后現代主義:形式上從古典到現代、各樣回收再利用、建構與解構,充滿多元可能。
當我們大致理解字體設計隨時代演變,產出的各種不同設計風格理念,字體便有了自己的故事,設計師的運用結果,不僅限于設計美觀上的呈現,字體也以自身故事與觀看者溝通。字體使用不僅限于以上所述一一對應法則,往往也存在各種突破常規的搭配,而此時需要探討的是達成目的的更多可能性。
字體示例部分內容來自小林章《字體之不思議》
【歐賽斯觀點】字體的使用與跨字體結合除了考驗設計工夫,也同樣展現設計師本身的對字形構成的學養。希望通過本文能提供讀者更全面的基礎概略,思考更多字體運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