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品牌戰略規劃中依舊不可替代的調研
調研是企業制定品牌戰略的必由之路,調研的意義也隨著市場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是搜集事實和數據;第二個階段客戶會提很多落地的要求,強調調研要怎么樣支撐決策;到了目前也就是第三階段,更多人理解調研不是萬能的,它對決策的支撐也是有局限的,但是它在理解用戶的價值上是不可替代的,它理解用戶是誰、想要什么、場景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客戶重新認識到調研的賦能作用,它對其他部門起到了支撐作用。
一個調研的發展趨勢是,研究方法上的微創新,讓調研日益成為一個開放的工具箱。定性訪談中我們加入了更多的觀察,甚至是架設24小時的攝像頭。技術的革新帶來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定量中,我們現在也有很多新的變革,比如大小數據的融合。從執行層面來看,我們可能會更多地利用客戶內部的CRM系統來投放問卷。
隨著技術的成熟,大家會越來越理性地看待大數據對調研的影響或者沖擊。我們對大數據的迷信已經過去了。越來越多的成熟客戶,能夠看到大數據相對于傳統調研或者小數據而言的局限性,所以現在大家更傾向于用大小數據的結合去做項目。
在百度引擎搜索“數據 獲得”的關鍵詞,有243萬的相關詞搜索,知乎置頂回答中,提供了110+的調研數據網站,在這個數據獲得如此便捷的時代,調研已經不合事宜?它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又該往什么方向去變革?
歐賽斯在服務某凍品品牌時開展第一階段的預調研,提到了小數據和大數據的辯證關系,進行到第二階段,帶著問題和對市場的判斷,我們制定了完整的調研計劃。
設置調研問卷時,歐賽斯拋棄了循規蹈矩的常規問卷設計形式,而采用論證調研的形式,為實地調研而來的紛繁復雜的因素提供數據支撐。
如果說在第一階段預判調研中我們發現了很多預判與現實的差距,那么這一次正式調研階段,我們則發現了理論與現實的差距。
“速凍”技術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國內,我國速凍食品的真正發展是在最近10年,雖然10年間該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世界速凍食品工業體系中的地位還微不足道。理論上擁有40年發展歷史的行業,對于”速凍“技術的概念應該來說擁有一個普遍性地認知。
然而在實地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
以“冷凍”命名的凍品市場,以及行業內口口相傳的”冷凍食品“通常指靠空氣傳導完成的傳統冷凍工藝。這種技術由于空氣熱阻很大,導致了產品凍結不均衡,且容易形成冰晶。冰晶形成,細胞就會凍裂掉,營養物質會流失,吃起來口感也會變差。
但實際上還存在著一種更為先進的技術即急速冷凍“速凍”(又叫微凍技術),可以回避傳動冷凍工藝為肉類產品帶來的不良影響。具體體現在:
1、微凍過程中不會破壞水產品的細胞,解凍后,口感猶如活的一樣;
2、抑制蛋白質的分解,鎖住氨基酸的美味;
3、保持食材的光澤和水分,不會風干;
4、解凍后不會產生過多的血水,營養、美味不流失。
5、經過微凍技術處理過的海鮮產品,由于細胞未被凍裂,又經過微凍液的抗菌處理,難以變質。
面對“速凍”技術,大多數人只能說出”速凍“技術將溫度保持在-18℃的情況下為肉類保鮮,從而不添加防腐劑。對于”速凍“在營養保持,水分保留,口感保證等方面的優勢卻乏善可陳。
我們看到路上隨意擺放的食物,外包裝明顯標注”速凍食品“標識,然而在運輸使用的過程中,很多企業并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18℃。而據科學研究表明,速凍食品解凍后再速凍,細菌滋生和繁殖的數量會比常溫速凍增加幾倍的安全風險,口感和口味姑且不提,基本的食品安全成為重大隱患。
現場調研的另一個發現是,食品安全在廚師和凍品市場的關注度不高,在走訪使用新鮮肉類為主的餐飲店時,發現認知上阻礙他們使用速凍產品地原因是認為不新鮮,口感不好。而嘗試使用速凍肉品的原因則僅僅是因為價格比原材料更低,可以有效降低食材成本。
后廚透明化是餐飲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用以打消顧客對于廚房衛生方面的顧慮。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餐廳購買速凍產品拿到后廚時,普遍要用黑色塑料袋包裝起來,悄悄拿進后廚制作,這種現象實際上是對消費者心智認知的一個直觀反饋——對于“冷凍”和“速凍”的觀念尚未有明確的區分,并且將凍品與”低廉“相捆綁。這與美國及日本市場消費者對于凍品的認知有著較大的差異。
這也就解釋了整個速凍行業,產品同質化,價格導向等市場現狀的理由。實地調研能夠將諸多現象清晰直觀地展現在眼前,坐在電腦屏幕前反復研讀數據卻難以獲取同樣的成果。
總結
大數據相比實地調研對于品牌戰略規劃的作用不是替代而是互補,通過調研得到的更加直觀感性的市場反饋通常很難通過冰冷的數據體現出來。對于以凍品行業為典型的食品行業來說,實地調研了解消費者對產品諸方面的認知是品牌策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調研也在不斷更新自己的姿態,以滿足企業日益豐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