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字與壞名字
之前講過一個系列“品牌意志力”節目,把品牌當做人來看,所以有了“品牌意志力”。現在我們繼續把品牌當做一個人來看,是人就難免會生病,生病就要吃藥。藥分好壞,有人選擇苦口良藥,早早痊愈,但也有人選擇“飲鴆止渴”,緩解下當下的焦慮感。
今天第一期,咱們來聊個輕松的話題,什么樣的名字是好名字,什么樣的名字是個壞名字?不論是人名,還是公司名、品牌名、產品名,我心里都有一個好的標準:“一聽就能腦補出文字”,只要你說出這個名字,人家不會問你是哪幾個字?更不會讓你回家“沈是沈陽的沈,陽是沈陽的陽”。小沈陽這個藝名就取的很好,大家聽一耳朵就知道是哪幾個字。
熟悉,這是好名字的第一個標準。起名字,你既不能用生僻字,也不能用那些不常用的詞語組合,因為那會形成距離感,好名字給人感覺一定是親切的。比如李雷、韓梅梅這樣的名字就很親切嘛,看見名字想認識一下。還有一條命名的法則,我自己總結的,那就是“好名字,不讀錯。”能讀錯的名字,一定不是好名字。
最近20年,廣告、創意、互聯網行業比較受熱捧,一窩蜂地出了很多“很有創意”的名字,這個創意是打引號的。10個名字里面,8個有諧音,這就意味著我們聽到這個名字時,要確認下寫出來的是那幾個字,名字不光活在耳朵邊,還活在眼睛里,在我看來起名字玩諧音梗的,算是還沒入門。命名就是成本,如果你玩深刻內涵,就提高了理解成本;如果你玩諧音,就提高了溝通成本;如果你玩生僻字,就提高了轉達成本;如果你給品牌、產品起名字的時候,這三條全都觸犯,那就像是一個人穿了雙二十斤重的鋼鐵鞋子,會消耗你更多的能量在這些不必要的地方,讓你每一步都很沉重,其實,你本可以走的更輕松的。
我分享個案例吧,那是2015年,廣州一個客戶張大哥,找我給他新項目策劃策劃,這里面包括取名字。什么項目呢?就是在微信公眾號上認養生態雞,從小雞開始養,雞長大了就有雞肉雞蛋吃。你們猜我給這項目取了個啥名字呢?“我家雞”!大哥一聽驚呆了,居然這么簡單,我咋想不到呢?問我這公司名字叫啥好呢?我說就叫“我家農場”,以后還能養別的動物。張大哥也是效率高啊,上午告訴他,他下午就回來跟我說,公司注冊好了,商標也去注冊了。我家雞,這個名字不需要問哪幾個字,也不需要細究什么文化內涵,一個生僻字也沒有,就把項目的特色說出來了。好名字的好處這么明顯,為啥我們總能看到很多自以為很有創意的壞名字呢?是劣幣驅逐良幣嗎?有可能,但我覺得根源不在這里,根源在于人性的弱點。人啊,總是有搞創意的沖動,要是一個東西太簡單了,他覺得沒意思,總想著搞點有意思的,就像一個人穿個二十斤重的鐵鞋子,確實很有新意,好玩兒,但你這鞋子走十米還行,走一公里呢?這就是剛開始還有點意思,越到后面越沒意思,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創意也好,策劃也好,收了甲方的錢,要是真出個簡單的東西,大多數甲方心里都會覺得乙方沒干活吧?切,這么簡單我還找你們干嘛?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大家都能有個科學的認識,知道商業策劃工作內容好壞到底是標準,共同讓我們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把大多數國民的生活水平都提上去,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越來越強大,而不是稍微有點什么突破,就在那里沾沾自喜,“厲害了,我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