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羅振宇和他的知識付費
從邏輯思維到得到APP,這兩個產品的發展成功一直飽受關注。在中國快速發展、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機會挾裹著時代的浪花翻涌而上。邏輯思維火之前沒有多少人關注碎片化學習的事,得到火之前也沒有太多人清楚知識付費平臺化模式怎么成功。而老羅成功的秘訣,用他自己的一句話就夠了。
“未來的爭奪在于國民總時間(GNT)”---羅振宇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這句話,而老羅對其商業背后的洞察無疑非常犀利。隨著新興互聯網與移動端的發展,帶來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一個是碎片化的時間價值得以釋放,人們可以通過碎片化時間做很多事情,包括學習。第二是認知盈余,基于克萊·舍基《認知盈余》的核心觀點——“人們的自由時間除了僅僅用于內容消費,還應更多用于內容分享和創造?!边@是內容創業者的春天,包括羅振宇在內的一大批內容創造者紅了,后面還有更多的內容創造者涌入,創造者的專業程度也不斷提升。第三是網絡信息大爆炸造成的注意力稀缺問題,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豐富信息使人們在挑選權威專業性內容上的成本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打破信息不對稱問題。而平臺化則是很好的手段,從供給端整合內容資源,需求端為精準用戶提供優質體驗。平臺化模式正在成為眾多品牌產業升級的契機。
所以邏輯思維的碎片化學習成為可能,認知盈余下“得到”的內容得到大量擁躉,“得到”作為知識付費平臺的運作,正是如和菜頭說的“解決的是在知識領域內的信息不對等問題,降低了學習梯度,從而形成了多贏的局面。”
只要用戶想要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快速有效的獲得專業的知識內容,那么“得到”就能很好的滿足。國民總時間的本質就是對用戶注意力的搶占。
在免費為主流的市場上,羅振宇如何做到讓大家為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是一個時代大趨勢,這背后可以挖掘到“人們所面臨的的競爭環境升級”、“人們對包括知識在內的消費升級”等很多理由。這里就不詳細展開,比較值得談一談面對知識付費,為什么大家偏偏選擇老羅?我覺得產品本身的成功是基礎的,否則在這個資本泛濫的時代,講故事的人那么多,死掉的產品會更多。和菜頭說老羅是“媒體型名人”,拋開這種花里胡哨的說法,其實老羅就是很紅,他個人就是一個很好的流量入口。好的產品+流量,就形成了“爆品”。爆品的成功之處也是在快速的搶奪國民總時間。
網上對羅胖褒貶不一,為什么說他是騙子的聲音?
關于這個問題,首先得問問為什么有人覺得他是騙子?
網上搜一下,我覺得這位的反應比較有代表性:
可以看出,人們對老羅的質疑不是在產品,而是在其運營模式上,關于“粉絲培訓”“粉絲線下活動”的一些質疑。這種質疑其實可以理解,就像當年紅過半邊天的李陽瘋狂英語,現在看也越來越讓人覺得像搞傳銷。
單純從商業的角度來說,老羅個人IP和邏輯思維品牌聚集的流量龐大,這足以說明他的可取之處。但問題是他的粉絲活躍度并不高,安心做著“沉默的大多數”,“流量變現”就成了老羅的品牌運作所考慮的重要問題。和菜頭在這一點上雖做了辯解但說得比較隱晦,大概是不想讓受眾覺得此舉太過“功利”??缮虡I的本質就是謀利,在這個人人談流量找流量的時代,誰會跟錢過不去。
最后我也想說,邏輯思維和得到作為知識學習平臺,其價值在于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有效的對知識獲取。它的其他附加價值對錯與否都有市場去檢驗,畢竟這都是建立在供需基本的商業法則上的。是不是“騙子”也只是認知層面的問題而已。而如何不讓“認知”成為“知識障礙”,才是個人學習成長中更應該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