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年輕化,不是一味討好年輕人
日前,奢侈品牌Dior發布了一條關于其經典IT bag “馬鞍包”的宣傳片,其土味濃烈的風格引來吐槽無數, 這種對“年輕人主導未來消費”,往往讓市場營銷陷入狂熱,而容易走入誤區——我們希望“品牌年輕化”,然而年輕人卻并不買單。
一個品牌是否真的年輕有活力,并不一定需要靠年輕人的流行元素來表達。流行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流行意味著總有一天會過時,如今的世界,新舊更迭也就是在朝夕之間,有的時候連年輕人自己都趕不上潮流,更何況是一個品牌。
【品牌年輕化成常態】
為了抓住時代的核心消費群,“品牌年輕化”變成了眾多品牌討論最多的話題。在很多品牌年輕化的營銷案例中,確實能看到很多眼前一亮的作品,但也看到了更多叫著“品牌年輕化”口號卻不被年輕人買單的無效溝通。從去年嘻哈風到今年街舞潮,嘻哈、街頭、音樂等元素似乎是與當下年輕人溝通的萬能鑰匙;表情包、Emoji、網絡用語、二次元元素也在各種營銷中屢見不鮮;如果品牌有錢任性,還可以啟用一招殺手锏——流量明星。
先給年輕人貼幾個標簽,然后再把這些標簽貼在自己身上,試圖收獲年輕人的認同,混進他們的圈子。用看似時尚、熱門、流行的元素將自己打扮成“年輕人”。但這些所謂的“年輕”元素是否真的讓品牌達到了年輕化的目標,并打動了年輕人的心呢?
“品牌年輕化”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品牌灌注新鮮活力,延長或恢復品牌的“青春期”,讓品牌可以一直活躍在時代主力消費人群的面前,不至于被消費者和市場遺忘。
【品牌年輕化 ≠ 年輕人化】
所謂的“年輕”并非指某個特定的年齡區間,而是一種充滿活力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
一個品牌是否真的年輕有活力,并不一定需要靠年輕人的流行元素來表達,比如下面這個“極端”的案例:
年過123歲的銳步(Reebok)去年簽下80歲“高齡青年”王順德為品牌代言人。這個加在一起超過200歲的“超高齡組合”,如果純粹按年紀來說,絕對稱不上“年輕”;
銳步看到了王順德身上年輕的態度——堅持、自信、突破極限,向消費者傳遞出“任何年紀,都可以活出自己的樣子,突破極限,打破年齡的疆界”的心態。這種態度是年輕人青睞的,也是很多人所追求的,這不僅能在年輕人群眾找到共鳴,還能形成更廣泛的輻射作用。
【品牌年輕化≠濫用年輕人喜歡的流行元素】
然而年輕人從來都是聰明的,他們能一眼分辨出“年輕”和“裝嫩”的區別。真年輕和強裝嫩的區別在于:品牌是否真的由內向外的年輕態,而不是用裝嫩的方式諂媚年輕人。
一個品牌在年輕化的過程中如果脫離了品牌核心,可能既不得年輕人的青睞,又會嚇到原來的消費者。Gap在二十世紀80s和90s廣受歡迎,但到2000年后,服裝界出現了一股年輕的潮流,涌現了一大批針對年輕人的品牌,它們的設計更加時尚,也更加新潮。隨后,Gap上線了一系列短上衣、亮粉色褲子、連帽衫、緊身毛衣、迷你裙,甚至還專門引入了皮褲生產線……無論是在產品還是廣告宣傳上,都拼命添加年輕人喜愛的流行元素。
而年輕消費者們對Gap模仿別家年輕品牌的行為也不買單,因為他們要的是一個酷到骨子里的品牌,而不是假裝自己酷的老品牌。Gap在年輕人和中年人之間搖擺不定的行為,讓所有人對Gap的品牌認知變得模糊不清。就像《小眾行為學》當中對于在中間市場淪陷的Gap的評價:如果一個品牌試圖滿足所有人,那它就什么都不是。
【年輕不是浮于表面】
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年輕化絕對不是一個新包裝、一句slogan能做到的,這些只是品牌年輕化的一部分。品牌年輕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將年輕化的概念融入到品牌的基因中,無論是品牌理念、品牌形象、產品本身、產品包裝、營銷方式……
【品牌再年輕化都無法讓所有“年輕人”喜歡】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個性化十分明顯,品牌無法對這個群體“一刀切”,也沒有一個品牌能做到被所有年輕人追捧。核心受眾是每個品牌必須明確下來的話題,由于他們太過個性,喜好習慣也過于碎片化。
【年輕化要從品牌價值觀著手】
品牌的年輕化,一定要從品牌的核心精神和態度入手,形成年輕的品牌價值觀,去發現目標消費群的價值需求,找到一個能在你們之間產生共鳴的態度,讓他們對品牌產生認同。這種價值觀可能并不僅適用于年輕消費群眾,同樣也會幫品牌吸引到其他年齡段的消費者,畢竟,態度這種東西真的與年齡無關。
比如NIKE的Just Do It、Johnnie Walker的Keep Walking,這樣的精神層面的價值觀雖不能斷言能夠“萬年長青”,但相對來說受時代發展的限制較少,多少能夠維持個十幾二十年。
【歐賽斯觀點:跟風跟不出來品牌年輕化,需要精神上年輕】
從來就沒有跟風跟出來的年輕,因為年輕的準則就是“不跟風”。模仿跟風來獲得年輕人的認同很困難,還容易把品牌的“自我”搞丟,讓消費者看不清品牌的明確定位,最后被大家遺忘。而那些正處于年輕狀態或常年保持活力的品牌,它們的年輕絕不在嘴邊也不在外表,而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