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賽斯品牌策略思考|門頭有多重要
門頭是向顧客傳遞“我是誰、我是賣什么的”第一渠道。好的門頭,是24小時廣告。不合適的門頭,可能直接潛意識“拒絕”了客戶。
透過表象去看門頭,其實它解決的是線下門店的引流問題。門頭不僅僅是指頂上放標志的那一小塊地方,而是指整個店鋪的外立面,還包括了墻面、玻璃、地面、櫥窗、聲音、甚至氣味等。
店鋪門頭,是銷售的開始。門頭是品牌營銷傳播的重要媒介,店鋪門頭是作為一個店鋪或品牌的主要外部標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品牌的性質與特征。
連鎖型企業打造品牌的第一步,就是你的門面。但大多數品牌門頭就是放個品牌標志、品牌名稱的地方,這是忽略了門頭的價值。尤其是在競爭超激烈的區域,每個門店都在試圖搶奪消費者注意力,此時,如果不重視門頭的信息傳播價值,那在流量入口處,就占了下風。
門頭設計的流量轉化原理
門頭設計,實際上就是設計街上人流進店購買的全流程,運用“流量轉化原理”在所有流程提升轉化率。顧客的旅程,就是看見了這家店 - 停下來 - 走進來 - 購買 - 體驗 - 離開 - 傳播給他人。我們的設計就要圍繞這個流量轉換環節來思考:
(1)路過的人有多少人看見
(2)看見的人有多少人停下步伐
(3)停下來的人有多少人進店
(4)進店的人有多少人購買,購買多少
(5)購買后使用消費的人獲得了什么值得回憶、談論的體驗
(6)使用后的人有多少會向其他人推薦,他們推薦的時候說什么
門頭對生意帶動的3大價值
門頭對生意的帶動,主要體現在3大價值:
1. 讓顧客容易找到你
決定一家店鋪的流量大小就兩個因素:當地的人流量和門店是否打眼。如果你在一個地方開個店大半年了,周圍的常住客都不知道你的存在,這就是最大的失敗。
門頭設計的意義就好比一個潛在客戶路過你家店附近,你跟他主動打個招呼,是很有必要的。不然他很可能就看不見你。你能招呼到5米外的客戶,還是能招呼到20米,甚至100米開外的客戶?它直接影響了你店鋪的流量。所以一定要“讓店鋪打眼”。
在“讓店鋪打眼”這方面,餐飲巨頭麥丹勞/肯德基最值得我們學習。你應該有印象,不管走到世界哪里,他們兩家的店鋪永遠都是最容易被發現的。
所以,我們常說,不管是設計師也好,必須要從商業競爭環境出發去做設計。在做門店設計的時候,必須要有現場思維,一定不要在電腦上看設計,在電腦上看設計容易被效果圖蒙蔽。
2)明確品類需求價值
除了讓顧客發現你還不夠,接下來還要讓他知道你是賣啥的,否則客戶也不可能入店。
店鋪做好后,你可以隨機采訪一下路過的陌生人,問他們知不道你是賣啥的,反饋結果一般能比較準確的反饋你店鋪的這項指標。
首選在大的品類方向上一定不能出錯。舉一個極端點的例子:我是賣糕點的,就不能讓顧客覺得這里是家玩具店。
有些小眾店鋪喜歡調性,通常會把門頭設計的高端優雅,極簡留白主義;還有品牌覺得中文字low,把英文名稱放的大大的,不打中文。預想著顧客處于好奇,會主動進店詢問,但是這種場景多發生在熱門景區,如果只是普通的街邊,這種店的轉化效率多半是差的。因為顧客的識別效率太低了。
可能會有反駁,那星巴克的門頭每次不就是一個小小的綠色標志燈箱么?它也沒有告訴客戶他是賣什么的啊?這種就是典型的類比思維,他的誤區在于沒有分清品牌所處的階段,星巴克品牌已經成功進入消費者心智,這個時候,這個符號只是作為識別標記,再加上星巴克大面積的玻璃窗,很容易傳遞“咖啡館”的信息,所以可以將中文省去。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星巴克進入中國時,也會將“星巴克咖啡”印在店外。
3)主動傳遞給顧客進店理由
客戶發現了你,也知道你是賣什么的了,還差臨門一腳:給一個客戶進店的理由。這個理由一般能擊中客戶的需求痛點,你可以從很多方面展開。
比如直接說出品牌的獨特價值或者給客戶強力的購買理由:
放一個價格很低的引流產品吸引入店;
或者放一張看起來流口水的照片海報;
如果是針對親子客戶,可以適當增加兒童元素;
甚至僅僅放一個指引入店的箭頭標志就好,都能促客入店。
門頭設計其實不是設計的問題,不是扔給空間設計師讓他去解決,一定要策略先行。先確保滿足以上三個目標的基礎上,再去做視覺美化才是做門店的正確邏輯。最終,讓你的店能成為那條街的路標。
最后,我們告訴大家門頭設計的一個路標原則。記住路標原則,就是設計完店鋪后,假設一個場景,如果朋友來找你,你站在你門店底下,這個店招能否成為他的路標?比如提到,我就站在“XXX”底下,你朋友是否就能輕松找到你?這個可作為你門頭設計成功與否的一個判別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