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人,你的基本功修煉好了嗎?
1.
“練拳不練功,畢竟一場空”。老話有這么一句。
也有說“到老一場空”的。反正是一場空。
為什么一場空?
我的理解——往淺里說:有拳而無功,就是空有招式,沒有內力。打出拳去,也只在肌膚腠理之間。四個字:拳不敵功。往深里說:拳怕少壯。拳會老,功不會。功能上身。有功在,就不怕拳的變化與革新。
我覺著,寫文案,做廣告,也是一樣。
2.
懂得的人,看到上一段,應該就知道我在說什么、要說什么了。
每次招文案,在網上發消息,我都會說請將簡歷及作品發送至某某郵箱什么的。簡歷很重要,作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是那封郵件的標題與正文。
作品集里都是拳,那封信里透露的才是功。
3.
“文字功底”?不。
那是拳。
我確實一貫認為文案應該分清“的地得”,認為文案應該掌握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認為文案應該熟悉漢語語法、能分清句子里各部分的結構,應該多少懂點平仄音韻,應該有點文言常識……但這都是拳。
是拳,就能教,就能學。剛才說的這些,想學,也都不難。
弄清“的地得”的正確用法,一個下午的時間足夠。
國家語委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不過幾十頁。
4.
那么,從一封郵件里能夠透露出來的“功”,是什么?
是你對別人讀這封郵件時的閱讀感受的在意程度與掌控能力。
是你個人的品位、格調、修養、閱歷。
甚至,是你這個人乃至你的人生的生動水平與精彩程度。
5.
面試文案的時候我老愛問這么幾個俗氣的問題:你最近看的幾本書是什么?你喜歡的作家有誰?你喜歡的電影有哪些?你都聽些什么音樂?近幾年,有時候還會問你常看哪些網站?你關注哪些微信公眾號?
“我讀得還挺雜的。”“我看得還挺雜的。”“我聽得還挺雜的。”“什么都看。”
這是我最常聽到的答案。
這個答案當然不夠。再稍微多問幾句,就很容易分辨出來,他是真的“聽得還挺雜的”,還是只是漫無目的、隨波逐流。
而且,回答這種問題,造不了假的——這不是拳,這是功。
6.
我有時候還會問,你談過幾次戀愛?問,你平時都玩兒什么?
或者問,你身邊的朋友一般都怎么評價你這個人?
甚至會讓對方給我談一些無關的事兒:你覺得美國這倆候選人誰更靠譜?你覺得中國電影有希望嗎?你覺得戶籍制度改革的趨勢是什么?你覺得現在這些創業公司哪個最有希望?離你家最近的商場是哪個,能不能給我描述一下那個商場?你覺得現在這些民謠歌手誰的歌詞寫得最好?
我不會問他你這個作品集里的這個作品是怎么寫出來的。即使問,我也并不是為了知道他是怎么寫出來的。
我不看拳,我看功。看你有沒有練功的自覺、習慣、悟性。
7.
推銷爐具的大衛·奧格威,寫黃段子拍咸濕電影的黃霑,在紅燈區替人收房租的Neil French,開貿易公司的孫大偉——哦,甚至還有扛著瓦斯穿過臭水四溢的夜市的李宗盛。
我很羨慕他們。羨慕他們那些在各色人等中間摸爬滾打的經歷,羨慕他們那些點點滴滴積攢下來的street smart。
最厲害的廣告人,通常不是在大學廣告系,或是哪家廣告公司生根發芽出來的。因為,廣告這一行里,最重要的本事,不是從《廣告理論與實務》教材里可以學來的,不是從戛納OneShowD&AD作品集里可以抄來的,甚至不是在廣告公司會議室里憋出來的、吵出來的——只關心廣告的廣告人不是好廣告人。
“汝果欲學詩”的后半句是什么來著?
8.
我一直很怕那些會在求職簡歷里寫上“一心熱愛廣告”的年輕人。
我寧愿你在簡歷里寫著你愛養狗、愛滑雪、愛樂高、愛搖滾、愛跑步、愛模型、愛打拳、愛賽車、愛籃球、愛烘焙、愛旅行……哪怕是愛劈腿、愛喝醉、愛理財、愛做小生意、愛在地鐵里賣藝、愛去福利院跟老人下跳棋……
我不是非得找一個“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的張岱來,我只是有點怕,怕你跟這個世界不太熟。
跟這個世界不太熟,怎么寫得出打動世界的好句子來?
9.
你得去了解這個世界,你得去了解那些好的東西,這是你的義務。你是在替你的客戶去做這些,替他們去看最好的電影、讀最好的作家、看最美的風景、欣賞最好的藝術、了解最先進的科技,這樣你才能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幫他們想出最好的想法,再用最好的方法去實現它。你不能總是用最現成、最時興、最熱門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你不能總是用時代喂到你嘴里的素材和工具來創作,客戶不傻,他們不會付錢給你來買他們自己也完全掌握的東西。
看到過一段話,據說是一個印度廣告導演說的,他說:“你花錢買到的不只是我做導演的這段時間,而是買到我喝過的每一口酒,品過的每一杯咖啡,吃過的每一餐美食,看過的每一本書,坐過的每一把椅子,談過的每一次戀愛,去過的每一個地方……你買的是我全部生命的精華,我是把這些化為了30秒的廣告,怎么會不貴?”
話說得很灑脫,但——你也得真見過這些世面,才好腆著臉跟人家說這樣的話。
10.
你還得去了解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你不能只知道他們,你得愛他們,你得對他們好奇,你得去探究探究這些事情里的門道。
你得好奇一下為什么那么多人明知道霧霾嚴重也不帶口罩,你得好奇一下為什么過春節的火車票那么難買,你得好奇一下雞的腦袋為什么可以保持穩定、馬云的英語到底是怎么學的、喝啤酒和喝白酒到底哪個更容易上頭、提拉米蘇這四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你隔壁住的那對老教師為什么跟兒女關系不好、小區保安為什么換得那么頻繁……
你得去讀點兒經濟學,讀點兒社會學,讀點兒心理學,哪怕只是些皮毛、哪怕只是些入門讀物。你至少得對這些感興趣,這些不會直接指導你寫出一句標題、想出一支腳本,但這些,是你的“功”——是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是拳,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才是功,是值得你花一輩子修煉的“功”。
這個“功”有什么用?你會知道的。
11.
有幸親見過一些好演員、好藝人臺下的樣子。比如,一些好的傳統藝人。
頭一次見這種人時,真被震住了,因為瞧見人家的樣子,腦子里只冒出八個字來:舉止有度,顧盼生姿。
一句也不用唱,一段也不用演——那是拳。
隨便哪個眼神都是打磨過的,伸手拿筷子夾塊排骨到盤子里都美得動人心魄,恍惚間真有點兒“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秋”的意思——這是功。
我當然不是說“功”只能用來妝點門面。事實上,當我被那些藝人的舉止和顧盼征服時,我心里生出的念頭是——這“功”,就是他們自己的身價,就是他們這個行當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