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策劃論故事的對話感
寫作文,是每個人從小學時代就接觸的必修課。“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這個我們都知道,分別是“你”、“我”、“他/她/它”。寫作文時,不同的人稱為主語,帶給觀眾的視角不同,對心里的觸動不太一樣。歐賽斯作為國內領先的品牌策劃機構,我們認為:寫作文是這樣,寫品牌故事亦如是。
【第一人稱寫故事,有很強的“對話感”】
我們閱讀第三人稱為主語的故事,是一個旁觀者的視角,說者是旁觀者,聽者也是旁觀者。旁觀者是無情的、旁觀者也是冷漠的。動人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在于鮮活,鮮活什么呢?鮮活的視角,鮮活的細節,鮮活的情感,這些東西,給人強烈的對話感。
舉例來說,錘子的工匠精神,盡管有人吐槽,但大多數人,大多數作為普通消費者的人,還是被錘子創始人羅永浩他那句話所打動。“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
假如,換成“羅永浩不是為了輸贏,他就是認真”,是不是沒有了“對話感”?
【創始人親述歷程,增強與讀者的“互動性】
我們來看個東北五常大米的案例。先用常規的“報導式”,也就是第三人稱來講品牌故事,是這樣的:
接下來,我們采用第一人稱來講述
同樣一個品牌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情節全都一樣,但對比來看,就覺得差點意思。差別在哪兒了?在情緒。人和人的互動交流,可以沒有語言,沒有肢體動作,但不能沒有表情。為什么呢?因為表情,顧名思義“表情”:表達情緒啊。換成第一人稱,讓創始人親述這個創業歷程,字里行間我們仿佛看到了“王總”的情緒,安居樂業:情緒平穩;食品安全問題亟待解決:情緒激動;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一部血淚史,說出來吧!】
改革開放以來,不少60后、70后加入創業大軍,甚至有不少人是摔破“鐵飯碗”,吃起有上頓沒下頓的創業飯!
劉歡老師有首歌《在路上》,歌詞是這樣的“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 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進我的眼睛,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 在路上,用我心靈的呼聲;在路上,只為伴著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在路上,只為溫暖我的人,溫暖我的人……”
是的,創業開公司,是一條不歸路,作為企業家,一旦上路,你就永遠在路上。路上的一切,都是我們撰寫品牌故事的寶貴素材。對消費者來說,這是個動人的故事,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消費的企業、品牌。對對企業家而言,這更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懼未來。
【歐賽斯觀點】品牌策劃的重頭戲就是品牌故事,而品牌故事本質上是企業家的故事。